“很高兴,我们这个新兴行业终于得到人们的认可。”已在太阳能热水器行业耕耘10年的徐新建深有感触地说。10年前,学电子的徐新建无意中“发现”太阳能热水器,立刻被深深吸引。“早在二战时,欧美家庭就能每天洗上一把热水澡了,而我们中国至今还没普及到每一个家庭,所以我那时就总觉得这个产品未来的市场会很好。”从差距中看到市场的徐新建咬牙坚持,终于在混乱的市场中杀出一条路,江苏太阳雨集团2009年成为行业内家销售过百万台的企业,并实现了80%的逆势增长。
“只要方向正确了,就不怕路远。”回忆自己走过的路,徐新建更看重科技创新的作用。太阳雨在起步时就开始尽可能地集聚行业内的创新资源,先后与北大等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聘请澳大利亚国家科学院首席科学家哈丁博士做顾问。“基础性研究肯定要靠外部力量,但实用性研究就要靠企业自己了。”徐新建告诉记者,除了拥有省级技术中心,太阳雨还建立起国内的太阳能热水器检测系统。也正是由于在热利用产业中中国企业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太阳雨有了更多底气“走出去”,目前已在韩国设立子公司,“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在南北美、印度等地开设工厂。”
低碳生活的流行,让徐新建对未来有了更多的信心和规划:向上打通产业链,向下进行无边界创新整合,延伸到为生态、低碳、节能建筑提供清洁能源配套方案,提升品牌价值,“未来三五年,我们保持50%的年增长在情理之中。”
传统企业:
抢抓新商机不忘“老手艺”
新兴产业的巨大商机,不仅吸引了创业者,也让已在传统产业中奋战多年、正在寻求转型的企业兴奋不已。这些“老手”们在选择新兴行业时往往会围绕自己原有的主业,并且走得更小心翼翼。
“我们企业所处行业与国际原油关联度太大,而且耗能高,转型的阵痛一定要经历。”江苏华伦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吴义彪表示,自己也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关注新兴行业的发展,但在积极寻找机会的过程中发现进入并不容易。首先是从哪里下手?行业跨度太大,意味着风险的增加,于是,他选择了与原行业较接近的新材料。但研发过程的大笔投入、专业人才的缺乏等一系列问题又紧跟着摆在了面前。
相比吴义彪的踌躇,江苏天明机械集团董事长卢明立,2008年年底在强大的市场压力下已行动起来。他看中的是2.5兆瓦以上的风电设备关键零部件的加工制造,因为“这是国家支持的行业,市场空间也比较大,又没离开我熟悉的装备制造行业”。 对于这次转型,卢明立显得胸有成竹:“企业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调整转型要靠自主创新能力占领制高点。”而市场的回报也没让他失望,集团最近签订的订单中,60%来自新行业。
江苏永林油脂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永林同样已迈步跨进了新能源的大门。在国家1000多万元资金的支持下,他投了1个多亿,踏入生物柴油生产领域。徐永林坦言,之所以选择生物柴油,就因为这个产品与他原有产品使用的是同一种原料。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设计产能达10万吨的工厂才建成投产,就不得不暂停。让徐永林受挫的是相关政策的不配套——生产出的生物柴油拿不到市场准入批文,就无法进入中石化、中石油的销售渠道。此外,减征石油消费税的优惠政策至今没有明确。“从远景看,生物柴油肯定有市场。”对于未来,徐永林仍然充满了期待,“希望江苏能先在某个地区进行试点。”
合伙制风险投资:
疏通进入通道
无锡威泰迅电力科技公司,是国内的电力监测、控制及保护软硬件产品与服务的提供商,也是一家专注于电力自动化领域,拥有核心技术及系列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高成长性企业。在公司董事长赵正红看来,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传统产业的发展空间相对变小,所以不少传统企业也表达出了投资新兴产业的愿望。但对于不少中小企业来说,想涉足新兴产业有些难度,缺少资金已经成为其面临的共性问题。尽管政府在努力培育新兴产业,但充当“天使投资者”角色的政府,一般只为初创企业提供启动资本。同时,现有的风险投资基金往往 “风声大、雨点小”,对一些培育周期较长的新兴产业常常望而却步,极少能有企业被惠及。
庞大的资金投入将不少企业挡在新兴产业的门外,一些资金富余的企业却又对高风险的新兴行业畏手畏脚。据赵正红介绍,2006年,无锡市政府出台了 “530”计划,实行至今虽已有成功案例,但无锡民营企业和“530”领军创业人才真正牵手的并不多。对此,赵正红分析,很多从事传统产业的企业家往往不太了解新兴产业,在风险评价上就会将其放大;而那些掌握知识产权的创业人才,又由于对自身从事的领域过于乐观,往往抬高对未来收益的评价。所以,他们的对话可能“不在一个频道”上。